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3:36 点击次数:149
现实中,到底哪些人可以当做是真的朋友呢?
吴军老师给了一个特别真切、也特别考验的举例场景,我摘录如下:
假如很不幸,你和你的配偶突然离世了(只是假如啊)。但此时你们的孩子还很小。这时候,你是否愿意让某个人做你孩子的监护人和财产的管理者,等到你孩子成年以后,由他把财产交回到你孩子手里?......
如果你愿意让某个人做这件事,而他也愿意接下这个重托,那么他绝对是你的真朋友。
吴军老师也说:“如果一个人能够让你托付这么重要的事情,他一定满足三个条件:
1. 你尊重他,并且相信他的为人和能力,否则不会让他当你孩子的监护人。
2. 知道他不会占你的便宜,不然你不可能放心让他打理你的财产。
3. 他对你有足够的尊重,愿意为你付出,否则不会为你承担那么多的义务。
这样的朋友关系,是长久而稳定的,也是理性的。”
据说在美国和英国,就很多家庭,特别是超级有钱的家庭,就是这么做的:他们指定的顺位监护人,并不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,或者什么亲戚,而是一位他们很信任的某个朋友。
当然了,这个例子是比较特殊的。普通人普通日子里,大多也都是普通朋友的来来往往。不过有一点是共通的:其实每个人都需要有朋友,来自朋友给到我们的支持、温暖、包括在这个世界的存在感、归属感等,可能都要感谢那些身边真正的朋友们。
聊到这,我想起姜文主演过的电影《绿茶》,里面有个情节:姜文主演的男主,因为相亲恋爱受挫,心情极度沮丧,然后就拿了一箱啤酒,敲开了自己好哥们家的门,要过来一起喝闷酒......而在那部经典的《史密斯夫妇》里,也有类似情节:男主发现自己老婆是特工,和老婆相互揭穿之后,自己感觉又糟又复杂的时候,也是大晚上的,毫无顾忌地过来敲朋友哥们家的门......
而且不仅是男人们之间,女性也如此,只不过女性之间的亲密友谊,“闺蜜”是最好的代名词,而不像我们男人们之间“好哥们儿”那样表现的粗犷而已吧。但是无论是“好哥们儿”,还是“好闺蜜”,朋友之间,大家都是彼此需要和信任的,都是要“够意思的”!
不过回到现实当中,遇到并结交到“绝对的真正朋友”,其实并不容易,这里面需要彼此的性格秉性、沟通风格、时机缘分、时间累积、经历实践与验证、相互之间的“投脾气”等等太多太复杂的交织筛选之后,才可能萃取出数量不会太多、品质足够过硬的一个两个的,或最多不过几个吧。实话说,我个人感觉,如果数量超过十个以上,那几乎就不太可能了。当然了,我说的这种朋友,真的就像是前面吴军老师举例子当中的那种“绝对值得信任的好朋友”。
回到职场环境中,这种“可以过命”的朋友,如果能遇到,那真是太幸运了!概率很低。我说的可能有些直接:大多数职场中结交朋友,真的就不要太奢望这种纯度的朋友了。简单概括说:职场中的“交朋友”,其本质是“共同叙事”的本质。我觉得职场关系的最高境界,是你们能一起讲出一个“我们如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,并一起实现”的故事。
现实职场中,不能把“同事能不能成为朋友”当成二元对立起来:要么“掏心掏肺”,否则就要“公事公办”。如果是如此的二元极端,前者容易在利益冲突时受伤,后者又陷入“职场孤岛”状态。
这是因为,职场的存在,本质上人与人关系本质是“价值交换与合作”,理想状态是“合作共赢”。所以职场关系中,自我最需要首先回答的是:“我能给对方提供怎样的独特价值?”对公司,对某个具体的人,都是如此。
另外,职场关系的安全边界很重要,也很敏感。就算是你身边某位再投缘、感觉多么良好的同事,本质上你们之间也是“合作”关系,至少首先是“合作”,至于能不能“交心”,那可能是后面的事情,毕竟,你们很可能在共享着同一条晋升跑道......
我们可以尝试,让职场关系可以“有梯度,且可进退”。比如可以把“交朋友”拆解成“关系温度指数”:从0℃的点头之交;到60℃的并肩战友;再到90℃的私交好友。
针对每个不同温度的人群,有针对性的采取交际策略,对应自己的投入与开放度。
当然,职场关系中,也有些“雷区”,我们还是需要注意的,比如:
避免触及个人隐私
职场不是“树洞”,过多分享个人问题(如家庭矛盾、私人故事、财务状况等)可能影响职业形象,甚至可能被利用。大多数聊的内容,就聊中性话题为主,同时记得对“职场八卦”也要有谨慎态度(关于公司“八卦”的分享,可参考:公司里的“八卦”)
如果实在有人和你聊这些,可以尝试用:“中性回应+转移”这个沟通模型来对应。比如:“原来是这样的啊,这个角度我还是第一次听到。对了你上次介绍给我的XX工具(或某个推荐等都可以)我用上了,确实真的超好用……”和对方“打个太极”,赶紧实现话题转场。
谨慎面对“办公室政治”
毕竟,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,人际关系一定是复杂的。别轻易“站队”,避免卷入“派系斗争”;别乱传话,尤其是敏感信息,我常说:“你要问问自己‘对方为什么告诉你这些?’”
注意识别“假朋友”
职场中有些人表面热情,但可能别有目的,需警惕那些爱打听隐私的、爱背后说别人坏话的、只索取不付出的、说话吹牛做事不靠谱的等等,这些人用不着得罪,但是用不着有深交,否则容易浪费自己的时间及精力。
别忽略HR、财务、行政等“权力节点”
这些部门和人,其实都很重要,于是千万别只在走流程时才接触,甚至更加不要因为“流程节点”而对立起来。倒不是说要低三下四的看脸色,但至少类似:“事前询问—事中跟进—事后感谢”的礼貌三步,让每一步都留给对方一次良好互动的关系印象,作为“情感账户”的储备,尽可能降低可能的摩擦风险。
每天的职场关系中,当我们不再纠结“他是不是真朋友”,拆掉“职场交朋友”的滤镜,并以持续地问“我们能否在下一段旅程继续并肩合作”,或许这更可以帮我们建立既安全又温暖的职场关系环境。
Powered by Bob综合体育官网入口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